时间:2024-03-05
天博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近年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以厚植学术根基、聚焦前沿问题、服务实体为探索理念,把深入研究新时代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优质学科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为龙头,以重点学科区域经济学为骨干,以新型交叉学科为先导的学科体系。
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工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当前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多次开展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论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代表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了《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这是工业经济研究所集全所之力撰写的第28本研究报告。多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的融合发展,为党中央提供了多篇政策咨询报告。
史丹表示,《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以“工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题,从产业、区域、企业三个层次深入地研究,系统地阐述了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途径与措施。
全书共有5部分、65章,主要包括总报告、综合篇、产业篇、区域篇、企业篇。其中总报告和综合篇有21章,该章比较全面地探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涉及的综合性问题,包括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政策优化、创新与竞争政策、产业链现代化、全球供应链格局、工业融资等方面。
产业篇有18章,这一章节结合不同行业的特点,总结分析了各行业在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区域篇有9章,主要研究了区域产业协调、区域收入差距、产业集群、重大生产力布局及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工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企业篇有17章,本章比较系统地分析了企业战略变革、企业国际化发展、企业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创新、企业人才支撑体系、企业数字科技伦理及国有企业、中小企业、跨国公司、数字平台企业的工业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工业化向转型发展的过程,因此天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既要瞄准长远目标,也需立足当前。
党的二十大也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以实体经济为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要求。
史丹表示,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首先,要深刻认识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科技革命和各国对产业安全的高度重视引发产业发展和分工方式的深刻变革,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赋予了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要求。
其次,要认识到新发展理念对产业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重要指导意义,现代化产业体系不能重视过去的老路,数智化、绿色化、融合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要存在形式。
最后,要关注颠覆性创新、新质生产力对产业发展的深刻影响,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落在实处,以实体经济为核心,以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瞄准未来产业,培育产业竞争力。
根据二十大报告,中国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23》指出,自1840年开始,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就没有停下过对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即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工业革命尝试,到学习西方政治体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但这一切都没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的工业化正式拉开中国式现代化的序幕,到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逐步富起来,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步步探索中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国式道路。
进入新时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中,加快推进高质量的新型工业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这两者一体两面,相互促进天博,水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