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8-05
天博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文化遗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在我国,有着凝聚了千百年文化与艺术精髓的壁画、雕像等珍贵遗产,正遭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侵蚀。
在传统的文物修复、保护之外,是否能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将文物以另一种形式保存下来,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今年6月,上海大学与西藏谢通门县共同发起了“上海+谢通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交流联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主任李谦升副教授与上海市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创新设计项目导师李依蔓带领团队调研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塔定乡门吉康民宅内的壁画,并与当地就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举行交流座谈会。
谢通门县塔定乡门吉康民宅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民宅内四壁墙上描绘了12幅满幅画作。据当地带队老师格桑罗布介绍,壁画内容是雍仲苯教祖师辛饶米沃切从诞生到涅槃的十二传记,该经堂原先是苯教木氏辛家族分化后另立门户的伦珠德丹颇章府邸,西主解放时候分给了普通的农户门吉康,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虽然此前已看过大量影像资料,但第一次走进这座民宅,李谦升还是被深深震撼了,“壁画本身非常精美,在墙壁有限的范围内,信息密度极高,有大量人物、植物、建筑等等,绘制了很多事件。”
上海大学团队此次考察任务是对壁画进行高精度数字化拍摄。因为壁画位于民宅内,当地政府用保护网等材料做了保护。调研团队将民宅内的家具一一挪开,将保护措施移除,精美绝伦的壁画就呈现在了大家眼前。
经过岁月变迁,昔日的府邸已成为农宅,但在历史的巨变中,这些壁画依然穿越漫长岁月,留存至今。精美文物带来的厚重历史感让人心生敬畏。
调研团队在昏暗的房间内,用专业设备拍摄壁画。“在采集壁画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比如灯光打在壁画上会反光,拍摄在画面上就会导致不清晰。我们只能规避这些反光点,一小块一小块地拍摄,然后在电脑里进行整体拼合。”种种困难叠加,最终拍摄及扫描耗时近一周时间。
团队还带了一支上海专业三维扫描团队对该房屋进行三维扫描,保存下了房屋的整体三维构造图。
“高精度的拍摄和扫描,在现在的文物保护当中是经常使用的技术了。通过三维扫描,房屋的尺寸、形状、三维造型都能保存下来。这是数字化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李谦升说。
“当拿到这些数据和资料后,如何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才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我们觉得比较有研究价值的部分。”在李谦升看来,文物数字化保护不仅仅要保存文物影像,还要做“加法”,“除了展示文物真实面貌,是不是还可以用数字化形式补充文物破损缺失部分,呈现文物原始形象;或是对文物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数字展览等形式呈现出来,让更多人看到并了解这些壁画,这些都是我们在尝试的。”
在高精度扫描壁画之后,调研团队20余人与谢通门县有关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了当地举办的“东西共融•创意启航”为主题的文旅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座谈会。谢通门县非遗资源丰富,涉及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等5大类,共计61项。调研团队在几天内走访了乃康皮具制作、勉唐唐卡、蓝靛纸制作、藏刀锻制、藏族火镰制作、牛村陶器制作等县区代表性非遗项目及当地旅游资源卡嘎温泉旅游小镇与藏文语法改革地欧曲山,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早在2021年,上海美术学院数码艺术系就携手徐汇艺术馆,围绕“纪念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特展——13-15世纪日喀则地区壁画艺术专题展”,组织创作营,打造了《藏轮》《灵鸟之森》《无尽之镜》等6件多媒体互动作品。该展览吸引了大量上海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参观与打卡,成为当时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游客们纷纷表示,这样的展览形式既让他们感受到了藏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又体验到了现代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
李谦升提到展览上的一件作品《无尽之镜》。该作品设计简单天博,在一个三棱镜下面设置了一个屏幕天博,播放截取出的精美壁画元素,图像通过三棱镜被多次反射,形成了一个可以观赏、拍照、打卡的奇妙空间。“这个作品本身的技术是非常简单的,采用的壁画元素也没有经过任何改编和二次创作,却取得了惊艳的效果。”
他由此谈到文物进行数字化二次创作设计的思路,“我们这次做谢通门县塔定乡门吉康民宅壁画的后续开发,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展陈时,重点也是突出壁画本身的艺术价值,让现代技术起到锦上添花而非喧宾夺主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有数百年历史的藏地壁画距离当代人的生活十分遥远。因而,团队计划借助数据库等平台深度挖掘壁画艺术,再通过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如动画、图文、互动形式呈现壁画背后的历史与艺术,“通过现代技术,让观众更直观、生动地了解壁画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李谦升说。